“你爱,或者不爱我,微信就在那里,不增不减,不悲不喜,不舍不弃。来微信的怀里,或者让微信住进你的心里,默然相爱,寂静欢喜。”仓央嘉措的《见与不见》被网友改编成微信版,虽然有些煽情,但却点破了微信发展至今对人们生活的改变,以及人们对微信这种掌上app的依赖。
除了聊天,朋友圈更是微信用户的心头之爱。外出游玩、品尝美食、即时分享心情、大秀子女萌照等内容被晒在朋友圈里,生活轨迹几乎都能在微信上找到。为了看上去很美,各种修照片的工具也是齐上阵,生活的样子在微信里被包装得是美轮美奂。除了自拍的图片和文字之外,大家还将自己订阅公众号的信息分享到朋友圈或直接分享给朋友。
“美丽乡村一日游,安排得满满当当。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,漂亮的植物与可爱的动物,香浓的咖啡与好吃的美食,一个都没有少!”“犟”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冬天周末一日游的文字和美图。“一鸭三吃很实惠,味道也地道。”“依”晒出了自己在滁城一家新开的店试吃的美食,煞是诱人。朋友、同学在感兴趣的图片或文字下面点赞或留言,相互交流,互通信息,既是一种信息的接受,同时也是一种感情的交流。
“大学同学在天南海北,在微信没有前都是通过qq联系,但交流得很少。”一位市民说,自从微信上加上之后,联系多了,自己晒出图片后,同学会评论,自己也及时回复,感觉关系拉近了很多。
除了沟通增多,关系拉近之外,微信开店也是生活方式改变之一。记者的一位朋友珊珊(化名)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收入颇丰。但由于闲暇时间比较充裕,她想起来借助微信来开网店。“朋友弟弟常年在英国,好朋友的姐姐在荷兰定居,所以微店里的商品保证百分百正宗的海外直邮。”身为妈妈的她说,自己是网购族,经常在网上购物最担心的是货品的真假,特别是奶粉等婴幼儿用品。从第一次凑单直邮奶粉,她已经接了不少单生意,现在每天都很忙碌地为朋友们购物、打包。
和珊珊一样做起微店的人群也越来越多,之所以市民选择相信,是基于对“朋友”的信任。“我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东西肯定假不了,”小袁说,身边人销售的东西比起网络上的可信度高很多。
【变化】
拉近彼此距离改变生活状态
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,莫过于我坐在你对面,你却在刷微信。”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,对微信的“痴迷”,微信这种集合了交流、晒图、游戏等功能的平台正逐步侵入人们的生活。不可否认,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。
在改变的同时,一个新的词语也产生了——“微信依赖症”。症状表现为:吃饭时捧着手机,坐车时拿着手机,如厕时手机不离手,沉浸在微信的世界里忘乎所以;手机的大部分流量和电量都用于玩微信;无论工作还是休息,一有空就刷朋友圈。
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,他们表示微信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子,不仅同学、朋友、同事可以在微信上互动,连陌生人也可以通过摇一摇、附近的人进行无障碍沟通成为朋友。不过,也带来了一些问题,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减少,人际交往变少,虚假信息增多等等。
“有了微信之后,就失去了近距离的交流,去唱歌吃饭都是玩手机,没有以前的人情味。”市民王先生对记者说,和同学约出去吃饭,每个人拿着手机不停地刷,感觉很陌生。尤其是吃饭之前,大家都在拍,拍过之后传到自己的朋友圈上。“这是病,得治。”王先生认为,高科技产品确实加强了沟通,但太过于依赖,让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少了,而且也会浪费时间。
除此之外,有人表示朋友圈里的一些信息会对自己造成困扰,有些并不关心,却不得不被动接受,比如长篇大论的心灵鸡汤、营销信息等。甚至还有些虚假的信息,让人要学着去辨别真伪。
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社交方式已在大众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,而微信以其私密、洁净等特性更是占据虚拟社交生活的主流。但过分依赖微信这种通讯工具,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通病。7月22日,拥有4亿多用户的微信发生了上线以来的最大规模故障,多个地区微信服务瘫痪。在5个小时的修复过程中,网友的焦虑情绪集中爆发,纷纷感叹“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失散了”.
来源:http://tech.gmw.cn/newspaper/2015-01/07/content_103541774.htm